首页 >> 协会动态 >> 文化传承 >>回顾 | 汉服老师话非遗——红木宫灯(二)
详细内容

回顾 | 汉服老师话非遗——红木宫灯(二)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继上个月广汉会受邀在广州青年文化宫为中学生举办了一场传统红木宫灯制作课堂后,2月21日(周日下午3点),汉服老师又来到广州市儿童公园,为15对亲子家庭上了一堂趣味满满的红木宫灯非遗课程。


微信图片_20210224102147.jpg


主讲老师:静静的云彩

宫灯,又称宫廷花灯,顾名思义是皇宫中用的灯,在中国灯具发展史上占有非常独特的地位,兼具照明和装饰之用途。它是集木艺、雕刻、漆饰、绘画等多种手艺于一身的精湛工艺品,映射出中国古典造型中的艺术之美。

广式红木宫灯起源于明朝。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东南亚各国的优质木材由广州进口,宫灯匠人利用这种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赋予广式红木宫灯最独特的艺术魅力,并进贡朝廷,使它成为独立的一种宫灯分支。

DSC07003.JPG





红木宫灯的制作主要由灯架、玻璃画制作两大部分组成。灯架部分要经过选材、焙烘、开锯木料、拉花、雕刻、刮磨、打磨、捡色、上漆等工序;宫灯玻璃部分则要开料、喷砂、绘画、包装等,其中的绘画又可细分,加上最后安装,总共能有20多步,十分考验人的耐心和细心。仅是打磨一项,就需要依次用从粗到细三种砂纸,无数次地摩擦木材,直到无论从哪个侧面都可以自由抚摸,没有一根倒刺。DSC07014.JPG

DSC07012.JPG

老师和志愿者在指导大家制作宫灯





每个宫灯有12至24幅单独的立体画框。毛玻璃上作画,偷不得懒,一笔一画都讲究颇多。其一,玻璃不吸水,水多了容易化。其二,颜色厚度难掌握。国画可以一层层画上去,画的层数越多,画面越美。但玻璃画就不行,只能画上一层,层数多了,看上去一片灰蒙蒙的。其三,玻璃画是画在玻璃对内一面的,因而玻璃翻面仍然是画,题字也得遵循反写原则。DSC07007.JPGDSC06998.JPG




最初的宫灯采用豆油与灯芯草照明,后来用蜡烛、电灯;如今,宫灯已经不局限于“点”光源的应用,红木宫灯的非遗继承人罗昭亮提出了“面”光源的概念,即用LED发光板取代原本的灯泡,贴在每一块灯罩玻璃背面,不仅提高了照明程度,也使玻璃更显玲珑剔透,一笔一画清清楚楚,更具观赏性及实用性。DSC07017.JPGDSC07016.JPG




这次课程,市儿童公园还安排了线上直播,让不能来到现场小朋友,可以一起上网课,学习非遗知识。DSC07001.JPG

DSC07021.JPG

DSC07024.JPG

DSC07026.JPG







感谢参与2月课程的老师及志愿者


主讲:静静的云彩

志愿者:大西洋以及其他幕后小伙伴


  • 电话直呼

    • 020-83701813
    • 加入会员咨询 :
    • 古琴班咨询 :
    • 书法班咨询 :
    • 洞箫班咨询 :
    • 吟诵班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