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的绝代芳华|(三)金戈铁马,唐风万里入梦来
今天下午在准备资料的时候,兴之所至赋得七绝一首,便将之当作这一期的推送,权当抛砖引玉了,见笑见笑。
这首诗中提到的地名皆处于西北,天山、玉门关都耳熟能详了,葱山即我国西北边疆帕米尔高原,而碎叶城,一说是诗仙李白的出生地,已是远在中亚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了。
读了这首小诗,相信诸位对今天的内容已经了然于胸了吧。是的,今天要谈的,就是盛唐诗篇最激励人心的边塞诗。
大唐是一个尚武的王朝,唐太宗李世民年轻时更是屡次冲锋陷阵,这样的猛人领导下的帝国,上至朝廷、下至庶民,无不以军功为尊荣、以开疆为己任,不断向北向西扩张。中唐时的宗室李贺就写道: 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 若个书生万户侯?
边塞诗由来已久,从汉魏起就有诗人着墨,到了盛唐,因为时代精神而臻于大成。边塞诗描写了边塞风光、报国情怀、戍边之苦、思乡之情,磅礴、豪放、悲壮、浪漫...几乎所有激昂奋发的词语都能用来形容边塞诗。 盛唐诗人几乎人人都有边塞诗存世,像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而最好的,当属王昌龄、高适、岑参。
王昌龄,后人尊为“七绝圣手、诗家夫子”,可见其诗才之高绝。世人皆知王昌龄以边塞诗最著,其实他的其它诗作也有很多流传千古,像写送别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写闺怨的“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都是绝世名篇。 既然我们今天主题是边塞诗,那犹如神兵出鞘,浩荡宛若飞瀑、铿锵恰似龙吟的边塞诗第一神作哪有不出现的道理!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无需赘言,凡汉家儿女必能诵读之。秦时明月汉时关,以时间和空间的互相置换,向来被认为是神来之笔,仅仅一句,苍凉辽远的边疆关塞立时涌现眼前,其意境,令后世无数诗评将之奉为唐诗压轴之作。 还有一首《从军行》,表现了唐军将士一往无前的气势。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与李白相交莫逆,二人曾在巴陵相遇,互相赠诗送别,传为诗坛佳话。王昌龄诗曰: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后来李白听闻王昌龄左迁,遂写诗相送: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高适、岑参二人是知交好友,诗歌也皆以悲壮著称,后人遂合称高岑。
高适的诗浑厚旷达,他最著名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就很好的体现了这样达观的风采。 他年轻时曾单骑出燕塞,遭逢契丹、奚叛唐引发的战争,见识了将士戍边的艰辛,写了很多反映底层士卒的诗。后来在《燕歌行》中就写道:“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不得不说,太白交游满天下,不仅同王昌龄相交甚好,高适也是他的挚友。高适在宋州耕读时,李白、杜甫结伴而来,与高适、岑参还有几个名士同游梁宋一带。那时候李白高适已经名满天下,而我们的诗圣还是个小弟,跟着几位大哥逸兴遄飞,那是小杜一生中最青春飞扬的日子。高适还写了一首诗《同群公秋登琴台》纪念了这一次诗坛盛事。
岑参最为人们所熟悉的诗,当属《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里面写天山雪景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成为传诵千古的佳句,体现了岑参飘逸雄奇的诗风。 岑参一生戎马,很多时候都随军戍守安西、北庭,写下了很多瑰丽的诗篇。像“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今日读来依然荡气回肠。
篇幅有限无法一一枚举,且让我再录几首传世名作,一起追思那段金戈铁马、唐风万里的光辉岁月,那段华夏民族最激扬奋进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