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的绝代芳华|(四)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时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李白《上李邕》
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拜谒书法大家、渝州刺史李邕所作,此时李白尚未出川,声名不显。李白向来不拘俗礼、高谈阔论,李邕不悦。据说李邕为人自负,李白也颇为不满,临别时就写了这首诗以针锋相对。
李白以大鹏自比,能直上九天之高,能激荡沧海之水。孔夫子还说过后生可畏呢,大丈夫又岂能轻视少年人?
在我看来,大鹏翱翔于九天而飘逸不群,歌鸣于云间而百鸟齐喑,正是诗仙李白的最佳写照。而最能体现大鹏的天际遨游的,则是李白笔下恣意汪洋的古体诗。
李白最好的几乎都是古体诗,毕竟,雄奇的想象一旦喷发,是收也收不住的。无法想象李白像杜甫那样 “为人性僻耽佳句”而斟词酌字的。要是这样,我们的诗仙就跌落云端了。
所以杜诗以法度严整胜,李诗以一气呵成胜。这里无意对比孰优孰劣,那将是对两个伟大诗人的亵渎,只能说依各人喜好选择了。
李白的诗作流传极广,几乎人人都能顺口背上几句,这里要讲的是他诗酒相伴、行吟千里的一生。
武则天当政时期,公元701年,李白生于...呃,李白的出生地向来有些争议,比较多的说法有安西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和剑南道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
我个人是倾向于蜀中的,试想想,一个在葱岭以西的安西边鄙,哪里有文华之气能孕育出绝世的诗人?
而蜀中就不同了,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先后诞生过司马相如、苏东坡这样才气绝伦的人物,才应该是青莲居士天然的故乡啊。
无论如何,蜀中滋养了诗仙的少年时期,李白在这里吸收了天府之国的灵气,于是在24岁这一年,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他甫一出川,就写下了《渡荆门送别》、《望天门山》、《长干行》、《金陵酒肆留别》等佳作,伴随着这些作品的,是他“一生好入名山游”的行踪。
在游历期间,爱交朋友的李白结识了很多名士,其中与孟浩然的交游更是诗坛佳话,二人互有唱和,李白在黄鹤楼留下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送别诗名作。
这几年李白畅游江淮,任意平生,但他抱负未展,心在仕途,于是在三十岁时毅然入京,结识了宰相张说、玉真公主,想通过权贵的举荐出仕,可惜未能成事。
李白在长安穷途失路,慨叹“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不过此时诗仙依然壮志未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声呐喊,石破天惊!
君不见,
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
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在长安不称意的诗仙,选择了携酒出关。他知交满天下,诗情遍江湖,既与孟浩然、王昌龄等赠诗唱和,又与岑夫子、丹丘生“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在嵩山借着酒意,吟出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绝世名篇《将进酒》。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何等的荡气回肠!
到了天宝元年,李白终于奉诏入京,待诏翰林。诗仙再次豪气勃发,“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未必有其事,民间传说的戏耍高力士、杨国忠也未必是真,但都与李白纵逸不群、傲视王侯的性格相吻合。
因此,他虽然成功出仕,却依然心中郁郁,最终上表乞归,在后来另一歌行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道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次出京,诗仙诗圣终于在洛城金风玉露一相逢,从此,杜甫正式成为迷弟,对李白的崇拜之情如江水滔滔不绝。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极尽赞美之能事。
自此之后,李白孑然飘荡江湖,已过不惑之年的诗仙,虽然仍仗剑携酒,但也会在月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向明月诉说寂寞;也会在旅途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想念蜀中的俊秀;也会在宣城慨叹“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寄意江海余生。
安史之乱爆发,盛唐风流顿成过眼云烟。李白因受李璘幕府之类,被流放夜郎,行至白帝城遇赦,遂东归。“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正是他此刻心情的写照。
此时已是谪仙人的暮年,他流连于最爱的江淮,最终在当涂赋《临终歌》,与世长辞。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呜呼!大鹏折翼,其鸣也哀;回归沧溟,遗世华章。
最后,谨以余光中的《忆李白》结束这期的诗词讲解。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
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