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五)——盛世烟华转眼化云烟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这首诗写于唐代宗广德元年春天,时诗人杜甫寓居于成都浣花溪畔。这一年,唐军大破叛军,史朝义自缢,历时八年、葬送了大唐盛世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消息传到益州,杜甫惊喜欲狂,怀着将要喷薄而出的快意写下了这首七律名篇。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嵌入了很多地名:河南、河北、剑门、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地理空间的快速变换,使全诗节奏痛快淋漓、感情欢快奔放,被誉为杜工部“生平第一快诗”。
一个“快”字,不仅在于一诗之内,走遍大好河山之轻快,更在于平定叛乱,重铸金瓯完固之欢快。它将诗圣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和抱负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是诗歌史上七律的代表作。
杜甫最擅七律,在七律的成就上,诗歌史上无人能出其右。七律最大的特点是格律严密、对仗工整,为什么说杜少陵诗七律第一?因为: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一个写不出好句,则至死也不罢休的人,他的严肃、认真,岂非我辈读书人效法的楷模?
杜诗思想志存高远,内容博大精深,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雕琢,格律大巧若工,故他的诗,与诗仙李白跳脱飞扬的浪漫情怀交相辉映,为千年以来所推崇备至。韩文公有诗称赞道: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杜甫出身于士族京兆杜氏,祖父杜审言是武周时期的诗人,官至员外郎。由于出身官宦世家,杜甫少年时生活安定富足,家学优越,“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年纪轻轻就已经崭露头角。
天宝三年,杜甫在洛阳与失意出长安的李白相遇。此时诗仙已经名满天下,二人以诗结识,遂成莫逆之交。随后,又相约访友,与高适、岑参等人同游于梁宋。
这个时候杜甫仗剑远游,正是心怀壮志、豪气万千的年纪,是他一生中最快意的日子。于是他自诩“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高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胸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抱负的杜甫于天宝六年入京,但客居长安十载,仅授得兵曹参军这样的闲职。
正是这十年,煌煌大唐从巅峰走向衰败,而杜甫却自此走上了诗圣之路。他的目光从仕途转向民间,越来越多关注黎庶的疾苦。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兵车行》
又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首回顾长安归家见闻的长诗中,泣血吟诵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悲天悯人之情,洒落笔端。
安史之乱开始后,杜甫几经被俘、获释、离乱,眼看盛世风华转眼化成云烟,《三吏》、《三别》在悲呼中横空出世。
这六首歌行没有华丽的辞藻,通篇都是用朴素的语言在真实地记录战乱带来的伤害。谁说华丽的诗歌才动人?直击人心才是诗歌的灵魂!
中原烽火连天,杜甫于乾元二年(759)入蜀,在节度使严武的庇佑下,于成都西门外的浣花溪畔,建草堂居住。自此,开始了他一生中在辉煌的创作。杜甫传颂千古的名篇中,大多数都出自于寓居成都之后。
我曾数次踏足成都,追寻千年之前诗圣的足迹,在百花潭徜徉“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春意,在武侯祠追思“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悲凉,在草堂遥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激越。
然而作为一个和平年代的人,我又岂能深刻感受到诗圣伟大情怀之万一?
之后严武去世,杜甫生活失去依靠,不得已泛舟东下。在夔州白帝城,老病困苦的诗人登上高台,看着脚下无语东流的萧瑟长江,自感身世飘零,写下了被后人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最是秋风萧瑟处,秋思是中国诗人最在意的意象,她寄托了永恒的乡愁离恨、人世悲欢。此时的杜甫已经是风烛残年,知交零落、壮志难酬,他将最抑郁、寂寞的心境都留在了《秋兴八首》中。
老病的杜甫思乡心切,遂乘舟出三峡、下江陵,却由于世事无常辗转于岳阳、长沙、衡阳之间,潦倒之极,曾数日粒米未进。
唐代宗大历五年(770)的寒冬,一代诗圣病逝于由长沙往岳阳的湘流之上,时年五十九岁。
随着杜甫的逝世,文学史上流光溢彩、大气磅礴的盛唐气象就此降下来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