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裳游园延华风 ——着汉服体验端午习俗活动回顾
端午节(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龙舟节、浴兰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在传承发展中加入了纪念屈原、祈福纳祥、压邪攘灾等形式,形成如今丰富多彩的端午节文化内涵。为了更好的了解端午传统习俗,传承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在端午即将来临之际,华南植物园携手广汉会陪大家度过了一个特殊的儿童节——着汉服体验传统端午习俗。
2019年6月1号的清晨,伴随着鸟语花香,华南植物园里聚集了一群大大小小的朋友。在老师和志愿者们的协助下,他们纷纷换上汉服,一个个瞬间美得不可方物。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除了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菖蒲等我们比较熟悉的习俗,还有什么有趣又好玩的节目呢?这个周六的华南植物园之行,让我们美美地体验了一把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佩香囊
香囊是一种装有香料的小囊,多用色彩鲜明的丝织物缝制。青少年男女佩戴于身,取其芬芳,并作为装饰。佩香囊是端午传统习俗之一。香囊内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大家认真研究各种香料(薄荷、紫苏、金银花、艾草、薰衣草、石菖蒲、白芷、藿香)的作用,仔细闻嗅各种香味的不同,选取自己喜欢的味道将香料装入囊袋里制作成香囊,佩戴于腰间,浑身顿时散发出清新的气息……
拴五色线
中国古代崇尚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古人于端午以五色丝线系臂,用以辟邪,带来好运。大家面对五彩的丝线,绽放出浓厚的热情和兴趣,一个个似乎在编织寄托着自己希望的五彩的美梦,停不下手……
浴兰汤
民间习俗认为,端午日午时阳气旺盛,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日用草药水(艾、蒲、凤仙、白玉兰等香草熬制成的汤)沐浴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画额
古人认为在端午节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以镇邪,寄托人们驱除邪魅的愿望。额头上有个“王”字,感觉好酷哦,小朋友们纷纷在画额的档口前排起了队。
刺五毒
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之时,要用种种方法预防五毒毒害,所以古人制五毒图刺之,以求祛除灾病。刺五毒,就是把五毒的画像做成靶子,参加者用飞镖投刺五毒、或举箭射之。我们是崇尚生态和谐的现代文明人,当然不会做刺死五种虫子的事,老师们巧妙地用带磁性的飞镖代替了针刺。好玩又有意义的刺五毒飞镖让大家玩得不亦乐乎。
放纸鸢
放纸鸢也称为“放殃”,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远。虽然风力不够,难得的是大家奔跑的兴致很高,蝴蝶、蜻蜓、蝙蝠……各式卡通风筝飘摇在碧绿的草坪上空,呼喊声、嬉笑声,放飞着大小“儿童”们的欢乐……
植物打卡
各种游戏玩遍,大家纷纷来到药园、苏铁园及水生园,寻找艾草,菖蒲等各种和端午有关的植物。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和植物亲密接触一下,再来个合照,在大自然里的端午体验就是不一样!
最后,身着汉服的大朋友小朋友拿着与端午植物的打卡合照都兑换到了华南植物园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小礼物。开心之余,大家纷纷表示意犹未尽,希望游戏时间再长一点……
美美的汉服、传统文化气息十足的汉粉、绿树碧草繁花,在这个薰风沉醉的仲夏的周末,在这个如画的植物园,画中人们悉心地体验古意悠远的传统习俗,体会悠久习俗带来的浓厚文化与意义,使这个端午节有了更深厚的理解与传承。
家长朋友圈:
在此,小编预祝大家节日安康,如意吉祥!
感谢以下志愿者对本次课程的大力协助(排名不分先后顺序):胡淑萍、黄银萍、黄嘉欣、高德贞、邓燕霞、蔡瑞雪、廖利文、墨白、卢波、周艳、李博、徐丽玲、范沛婷、杨青、陈翡翠、李敏、陈焕玉、林嘉旋、张淑敏、何嘉敏、卿云、瑶音、珠珠、云水禅心、凖飞、禅一公子
文:周艳(志愿者)、季节、墨白(志愿者)
图:李博(志愿者)、徐丽玲(志愿者)、范沛婷(志愿者)、凖飞(志愿者)、禅一公子(志愿者)……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