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放风筝是民间传统游戏,起源东周春秋时期,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直至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

b21bb051f8198618989783974fed2e738ad4e6d5.jpg




阳江风筝,是南国风筝之乡为南派风筝的代表之一,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最有阳江特色的风筝要算“灵芝”。这种风筝呈椭圆形,顶上是一片白云,下面是一只活蹦乱跳的小鹿,口含一灵芝草在不停跑动。

src=http___inews.gtimg.com_newsapp_match_0_80182667_0.jpg&refer=http___inews.gtimg.jpg

另一特色“龙头蜈蚣”,设计制作采用“仿生学”原理,按“百足”类动物的生态,放到高空时,能摇头摆尾,还能附加特技表演,如“龙吐珠”、“戏鞭炮”、“龙头吐火”等,犹如蚊龙出水,神龙飞天一般,可称一绝。

77094b36acaf2edd3931a4c2881001e9380193dd.jpg

除“灵芝”、“蜈蚣”外,阳江风筝的最大特色便是“花草鹞”。这种风筝的群众扎制基础最广,品种也最多。从花草鱼虫、鸟兽动物、人物图像一应俱全,常见的有双桃、双凤、石榴、百鸟归巢、孔雀开屏等,由此被称为“纸鹞城”。


如此生动的阳江风筝,到底怎么做出来的呢?4月17日,广汉会受唯品会邀请,在朝彻书屋为15个家庭上了一堂阳江风筝的亲子体验课,一起跟着汉服老师来学习下。

主讲老师:水晶

课题:阳江风筝


IMG_7694.JPG

风筝用细竹扎成骨架,再糊以纸或绢,系以长线,利用风力升入空中。传统的中国风筝技艺包括“扎、糊、绘、放”四种技艺。

mmexport1618665487604.jpg


“扎”即要达到对称,左右吃风面积相当,又包括:选、劈、弯、削、接。




mmexport1618665653431.jpg
IMG_7759.JPG

由于是亲子课,为此教材是已经扎好了。

“糊”即要保证全体平整,干净利落,又包括:选、裁、糊、边、校。

IMG_7793.JPG
IMG_7842.JPG
IMG_7801.JPG






来看看小朋友做得多认真。


“绘”即要做到远眺清楚,近看真实的效果,又包括:色、底、描、染、修。




IMG_7870.JPG
IMG_7938.JPG

IMG_7932.JPGIMG_7920.JPG

每个风筝的图案都那么特别。


“放”即要依据风力调整提线角度,又包括:风、线、放、调、收。

做好后,就可以选一个选择2到4级风的晴天去放。要注意:一定要选野外空旷没有遮挡的地方进行。风筝线也要注意不要碰到其他人或物。不要在雷雨天放风筝。

IMG_7964.JPG


感谢名单

主讲老师:水晶

志愿者:龙猫、阿颖及其他幕后小伙伴

mmexport1618665606062.jpg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