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汉服这扇窗 让更多年轻人看见传统文化
编者荐语:
大洋网采访了广汉会骨干会员钰瑶,关于汉服这扇窗,来看看具体报道~
以下文章来源于大洋网 ,作者全媒体新闻中心
w“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诗经》里这句诗描述的是战士们互相鼓励打气的情景,“同袍”也被用来代指“战友”。而如今,“同袍”这个词却增添了新内涵——“汉服爱好者”,简称“袍子”。 近年来,这一小众文化不断破圈,尤其在年轻人群体中焕发新的生命力:在景区、街头、校园,甚至办公室,汉服成为大众越来越熟悉、习惯的存在。开笔礼、成人礼、花朝节……不少汉文化礼仪、活动也在城市中流行起来。 线下热火朝天,线上关注度也日益高涨。今年年初,舞蹈《唐宫夜宴》收获好评无数,更有关于设立“汉服日”热议……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在对汉服的关注中与日俱增。 钰瑶在许多领域留下了自己的足迹,比如汉服妆造、古琴、舞蹈等等,是个十足的“斜杠青年”。而这些技能,大部分是成为汉服爱好者后学习而成的。 初中的时候,因为偶然在车上听到电台关于汉服的采访,她开始了解并穿着汉服,至今已15年,但变身为“斜杠青年”,还是在钰瑶成为广州市汉民族传统文化交流协会(简称广汉会)汉服志愿者之后。2015年,她专程学习了汉服妆造课程,并在学成归来不久后就接到“考题”。她笑道:“当时会内的同袍要拍一组汉服婚照,由我负责给新娘妆造,设计了三种不同的造型。”最后成品里包括了庄重大气的秦汉造型,华丽繁复的唐代造型等等。 近两年以来的学习成果不仅有妆造,还有古琴,在采访现场,钰瑶就为我们抚琴演奏了一曲。谈起汉服对古琴演奏的作用,她觉得更多是为演奏者带来仪式感。穿着汉服弹奏古琴,就像古人弹奏前沐浴焚香一样,让自己更快速地平静下来,沉浸在琴曲的意境中。 于她而言,宣传汉服不仅仅是宣传一件衣服,而是通过汉服这个载体,了解相关的传统文化。“始于颜值、忠于内涵”,飘逸灵动的汉服就像一扇窗,钰瑶推开这扇窗后,看见了更多美丽的景色。 相比于其他地区,广州汉服爱好者穿衣还带有地域特色。由于气候潮热,广州地区穿着汉服以“夏装”为主,即主要使用真丝或者比较轻薄的雪纺、棉麻面料。 钰瑶以自己为例:“比如说我身上的这一件,在广州可以穿三个季节。”轻薄透气的面料穿在身上,飘逸轻盈,走起路来仙气飘飘。 除此之外,汉服圈内也有“服装流行趋势”。“像前几年比较流行明制,华丽庄重,而这两年比较流行宋褙子。”钰瑶身上的汉服就是宋制褙子,看起来清新素雅,简约大方。 年度大型汉服文化活动之一、第四届“中国华服日”活动近日在澳门举行,吸引了无数汉服爱好者参与盛会。在广州,汉服文化活动也是遍地开花。钰瑶介绍,光这两三个月,广州就有十几场较大型的汉服文化活动。上周她们就参与了荔湾区举办的“三月三·上巳在西关”文化活动,古琴汉舞表演、开笔礼、踏青出游……市民游客在其中感受到了传统的魅力。 图片来源:广州荔湾发布 不仅仅局限于街头,广东一些校园近年来也举办了相关活动,带动越来越多人爱上汉服。 无论是钰瑶,还是孩子家长,都是近年来汉服爱好者的缩影,说明汉服渐渐走进大众,渐渐融入日常。 穿那么好看, 一定是有演出,要拍照? 其实只是去上班! 飞机袖 旋裙。图片来源:汉服资讯 而“汉服热”的到来,也让汉服需求不断扩大,汉服产业快速发展。据媒体报道,今年4月,某著名汉服品牌完成过亿元A轮融资,汉服成为百亿级潜力新市场。 钰瑶认为,汉服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很明显,但还在进步完善中:“因为现在并没有一个特别统一的标准,说汉服什么款式应该是什么样子,更多的是一些头部商家,复原小组在做些引领风潮的存在。” 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重视跟宣传,精神消费开始成生活富足的年轻人的日常。汉服作为传统文化载体,在文化传承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此外,热播的古装剧、网红博主的引领也让更多人关注到这个曾经小众的领域。 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汉服将逐渐被大众了解、接受并喜爱。 汉服小tips: 新手想穿汉服,有什么建议吗? 要拥有一个强大的内心。因为现在网络比较发达,有一些对于汉服特别热爱的人说你穿得不对,形制不正确等。对于新手来说,可能会打击信心跟热情。“我的建议是要有一个强大的内心,不要太在意别人会说什么。” 如果一开始不太敢穿汉服出门,可以约上三两个小伙伴一起出门,大家一起出门能够壮壮胆。 出品:大洋网 策划/监制:朱文婷 采访/文字:莫颖秀 拍摄/视频剪辑:袁世杰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网站处理。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