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城市|珠水悠悠,南华寻旧(下)
(流量不够移步图文版,壕请随意哦~)
珠水南华
上次我们说到南华西街是因为广州十三行发展起来。鸦片战争后,十三行淡出历史舞台,南华西街也沉寂下来,直到清末民初,迎来了它第二次繁盛。 在上世纪初,不少豪绅富户以及海外侨商追随潘伍两家,在南华西街附近建宅安居,使漱珠涌两岸成为富者多居之地。 我们眼前所见的是由当时归国华侨及本地的商人建造,具有西式建筑风格的高级住宅。楼房用优质的红砖砌墙,再用水泥勾缝,配上好看的大窗,外面看去,整座房子呈橙红色,所以叫“红洋楼”。 除了“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红洋楼,在南华西街、同福西路的小巷里,还藏着“低调奢华有内涵”的传统青砖屋、竹筒屋。 竹筒屋因门面窄小,纵深狭长,形似竹筒而得名。广州气候炎热、潮湿多雨。竹筒屋特点是单开间,且门口临街的宽度窄而小,有利于减少太阳辐射。是极富岭南传统地方特色的民间智慧建筑。这些别具风格的窗饰和小阳台,体现着中西结合的元素,古为今用,曾经的侨居已经被改造成带西洋风格的咖啡屋了。 竹筒屋与西关大屋一样,设有三重大门,外面为脚门、中间是趟栊,里面是对开的厚硬木门,具有采光、通风、保安的功能。 青砖屋是水磨青砖作外墙,墙下承以石脚。此种古老大屋屋高墙厚,置身其间感到冬暖夏凉。直到民国初期,仍有人爱用青砖盖屋。 民国初年,广州市政厅开始在河南地区修建马路,同福西路、洪德路和南华西路大基头一带很快就形成了河南最早的商业街区。1933年海珠桥通车,商铺、酒楼食肆在南华西骑楼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对于骑楼,街坊们的看法:希望能继续保留,如果不保留那这个历史遗留就没有了。对下一代就没那么好了。骑楼街的好处是可以遮阴,对人走路也好。 “骑楼”的楼房是经商、居住两用建筑,这些建筑形成了南华西街一道亮丽风景线。潘、伍大宅、红砖洋楼、骑楼群等是不同年代发展的历史见证,南华西街堪称清代与民国时期的“广州建筑博物馆”。 公交站:洪德路(步行500米) 同福西路(步行290米)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